| WAP浏览 | RSS订阅
 
会员登陆:     VIP功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行业资迅 » 正文

中国制鞋信息化 风云激荡二十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1-05   浏览次数:529

              前言:两化融合,是中国制鞋业信息化历史必然

  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十七大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2010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会议指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成为全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推动力和加速世界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制造业的发展已经烙上鲜明的时代特征,制造业信息化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而不断创新,已经成为制造业推进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整合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链的有力工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途径”。两化融合已经成为“十二五”期间产业转型的必由之路。

  为更好地推动制鞋行业两化融合发展,工信部今年对包括制鞋在内的18个行业进行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并于今年8月9日指导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在温州举办了制鞋行业两化融合培训交流会,目的是更好地了解制鞋行业两化融合发展现状,促进企业对国家在两化融合政策等方面的掌握,提高企业对两化融合的重视程度,指导制鞋企业两化融合具体操作。笔者全程参与了这次交流会。

  定义:制鞋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制鞋信息化,广义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鞋企管理的信息化(包括ERP管理系统、数字化仓存物流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二是鞋企生产制造的信息化,主要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Computer Aided Design System,在皮革制品产品设计阶段,主要完成设计任务规划、概念设计、结构设计、详细设计、结构优化设计、工程设计等。如果借助计算机来完成这些任务,就称为 CAD);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 CAM,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System,在生产加工阶段,要完成数控编程、加工过程仿真、数控加工、质量检验、产品装配等。如果使用计算机来完成这些工作,就称为CAM)。管理的信息化已被众多鞋企所接受,ERP、电子商务等也在鞋企中得到一定普及和应用。

  狭义上指,制鞋本身的信息化(主要集中在样板设计、放码、智能排版排料、数控切割等环节,以及后续针车、成型、后工序等自动化完善过程),就是应用CAD/CAM集成技术来创造更具附加值的个性化产品,缩短产品从设计到投放市场的周期,使工艺标准化,管理透明化,简化流程,减少用人数量,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省物料耗费,间接地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我国制鞋产业目前有五个鲜明的“软肋”:缺乏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出口产品附加值低、没有形成国际营销网络、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信息化水平不高。日前,在国家号召、行业指导下,全面提高鞋企生产制造的信息化水平提上日程。

  同时,CAD与CAM系统的应用也是顺应全球制鞋业订单变化趋势的必然选择。随着制鞋业订单日趋多元化(不仅量少而且批次多),款式多样复杂,对鞋款的产品质量多样要求,传统的制鞋生产模式已经无法适应这种订单模式。加快鞋类产品生产速度及加强鞋类生产的多样性已经成为鞋类生产企业一种生存的需求。CAD和CAM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可以让鞋业研发人员专注于鞋的设计与研发。高水平的研发才有可能提高鞋类的质量与产品的附加值,并为国际品牌的塑造建立起产品基础。而这个过程就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过程。当产品的附加值、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时,中国鞋业的国际品牌塑造,国际营销网络的建立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进而才能帮助制鞋企业接到更多订单、拥有“议价权”,掌握“生死命脉”。

  中国制鞋信息化历程

  我们通常讲的制鞋信息化是指狭义的,也即制鞋CAD/CAM集成技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制鞋业CAD/CAM开始萌芽,经过行业二十年的高速发展,在人力成本逐渐提升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背景下,国内的制鞋业CAD/CAM领域发展突飞猛进,涌现了爱玛、瑞洲、经纬、奥科等一批企业,随着市场的需要,制鞋业CAD/CAM也在不断进步与升级,纵观中国制鞋信息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

  1992-1996,萌芽期

  市场需求:鞋样款色开发逐渐增多,急需快速放码投放市场。

  行业印象:鞋样放码软件开发前仆后继,鞋样放码中心百花齐放

  标志事件:1、1992年初,中国第一套鞋样放码软件诞生;

  2、1992年底,现任爱玛CEO王国权在东莞创立广东第一个电脑鞋样放码中心,并于1994年6月迁至广州,主要服务珠三角制鞋企业;

  3、1995年初,现任瑞洲董事长郭华忠在南海平洲创立电脑放码及鞋样设计中心。

  在采访早期创办鞋厂的老板时,普遍印象,1992之前的中国制鞋业刚刚起步,主要集中在广东东莞篁村(那时东莞的台资鞋厂还非常少)、深圳龙岗(以港资鞋厂居多)、南海平洲、广州周边地区,浙江温州,四川成都及重庆,福建泉州等地区,根本没有“信息化”的概念,“电脑”也刚刚出现。据爱玛CEO王国权回忆,“1992年以前的鞋款更新速度,可以说是以‘年’为单位计,没有什么花色品种变化。随着1992年邓小平南巡,中国经济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春天,大大刺激了社会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和经济的高速增长。那时,‘鞋样放码’是一个令私营鞋厂非常头痛的问题,技术都掌握在国营鞋厂的师傅手里,而且全手工操作,由于他们舍不得‘铁饭碗’,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干私活’,一款鞋往往费时1-2周方可完成放码”。这一时期,鞋厂老板最渴望的是能有替代手工放码的工具出现。
 

  【1991年,王国权在东莞开了一家小鞋厂,曾每月花3800元聘用一位上海师傅,最快也要三天放一个版,效果还要视师傅心情而定。对于一些曲线很多、款色复杂的鞋鞋,往往放不准,需要反反复复修改,非常痛苦。】

  1992年市场上开始出现鞋样放码软件,杭州一家公司基于美国AUTOCAD软件平台上专
门针对制鞋行业特点进行二次开发了一套鞋样放码软件,4小时可以放一套样板,是当时最快的速度,给鞋厂带来了很大便利和效率。

  1993年,温州经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今温州申普)在DOS平台下也开发了一套放码软件,使放码从4小时提速到45分钟,而且操作更便利,准确度大大提高。在1994-1996年间,广泛为各大制鞋基地的放码中心采用,配合早期的数字化仪和日本的ROALAND绘图仪,生意特别红火。

  1992-1996年,北京、上海、成都、武汉、福建、深圳等地原国营制鞋研究所/院/学校等单位机构,看好鞋样放码软件这个领域,纷纷投入研发和推广,出现短暂“百花齐放”的局面。最终,因受利益分配机制局限,或开发人员不懂制鞋、或远离制鞋基地脱离实际需求等因素,均以失败告终,消失于市场。

  1997-2001,发展期

  市场需求:鞋样款色开发越来越多,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急需简化流程,减少手工,提高进度。

  行业印象:中国制鞋第一次信息化革命

  标志事件:1、纸板切割机替代绘图仪;

  2、国产纸板切割机诞生,奥科和经纬上演“龙争虎斗”。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观念和审美情趣逐渐在变化,消费市场开始成熟,这一时期鞋款花色品种、产品工艺不可同日而语,各大制鞋基地的放码中心在1998年发展到了一个顶峰。

  【一个鞋样放码中心1天最多时可放385套纸样(平均每套人民币70元),以1998年成都市外双楠小区为例,当时房价每平方人民币900多元,放码中心一个月的利润可以购买6套商品房(100㎡/套)】

  1998年后鞋样放码系统逐渐进入制鞋企业。原因一、放码中心满足不了鞋厂喷涌的鞋样放码需求。虽然当时各大制鞋基地都有多个放码中心提供服务,但大大小小鞋厂开版时间都集中在同一时段,大家一窝蜂涌到放码中心排队,放码中心使上浑身解数、调动一切可能的生产力也忙不过来。一边是市场井喷的订单(能出货等于抢到钱),一边是供不应求的放码服务,鞋厂在大量订单和高利润的刺激下,纷纷自购放码软件和设置放码部门,逐渐不再外发。

  原因二,名牌制鞋企业基于保密需要。1997-2001期间,中国制鞋业开始诞生了一些名牌及明星企业,这些企业产品开发力度相对强、款色更新快,花色品种丰富。由于担心样板被仿冒,款色被抄袭,所以放码不再外发,也由于软件+设备价位(人民币3-4万元/套)能被众多鞋厂接受,刺激了放码软件的大量供应和销量增长。现今,中国主流的、知名的制鞋企业大多是在那时发展起来的。

  这一时期,最重要标志性的事件:具有切割功能的纸板切割机取代绘图仪。

  【当时的绘图仪只能起到电脑划纸格的作用,必须手工配合把纸样剪出来、浪费时间而且不太精确。纸板切割机的出现,解放了手工,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

  1997-1998这两年进口纸板切割机开始流行,并在国内各大制鞋基地销售。当时售价人民币每台六万元左右,价格偏高,而且只能切割300克以内的纸板,不能割红胶板,销量受到限制。那时,广东以外的制鞋基地,鞋厂折边、冲孔、划线都用红胶板,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诞生了国产品牌“奥科”和“经纬”。1998年奥科推出自主研发的纸板切割机,号称“中国第一台”,可以割红胶板,价位在人民币2-3万元之间,为大多数鞋厂采用,同一时间经纬自主研发的纸板切割机推向市场,利用原有大量软件客户优势,后来居上。两家你追我赶上演“龙争虎斗”,引发中国鞋业CAD/CAM迅猛发展,出现中国制鞋史上第一次“信息化革命”。
 

  2002-2006,成长期

  市场需求:鞋企订单爆炸性增长,纸板切割机大量普及,应用于生产领域,能节省人工、降低成本、加快速度、提高品质的CAD/CAM开始受到重视。

  行业印象:国产数控鞋楦机大量普及,数控皮革切割机需求开始浮现。

  标志事件:1、2002年爱玛数控创立,并推出数控鞋楦生产系统,2006年投入研发数控皮革切割机;

  2、2004年瑞洲科技转型进入纸板切割机研发、生产领域;

  3、数控鞋楦机行业,国外品牌与国内品牌竞争激烈。

  2002年是中国加入世界经济与贸易组织(WTO)经济发展的分水岭。世贸之前,中国的经济实体的贸易范围和对象大部分是基于国内市场的,企业间的竞争也大部分是国内性质的。处于绝对优势的国企,相对民企占尽天时、地理、人和,但在国际上竞争力弱,产品附加值低且产能落后。世贸之后,由于我国的劳动力充足、价格低廉,外资大量涌入国内市场,中国从此成为了世界的制造工厂。

  制鞋业面对相对宽松的出口环境,进一步拓宽了国际市场,在承接世界性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几大产业集群,一是以广州、东莞等地为代表的广东鞋业基地,主要生产中高档鞋;二是以温州、台州等地为代表的浙江鞋业基地,主要是生产中低档鞋;三是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西部鞋业基地,主要生产女鞋;四是以福建泉州、晋江等地为代表的鞋业生产基地,主要生产运动鞋;五是以山东青岛等地为代表的劳保鞋、胶鞋生产基地。

  伴随着外企进来,其先进的制鞋科技和工艺给我国传统制鞋造成了很大冲击,CAD/CAM有了更大的市场需求:

  【鞋楦业技术革命:通过引进意大利技术从机械化升级到电脑化生产,并在2002-2006之间形成了意大利Newlast、南海百意达、东莞爱玛三分天下的竞争格局。至2011年(十年间),整个中国制楦行业数字化已经达到了95%的普及率,这应是中国制造业细分市场数字化普及率最高的行业之一。】

  在CAD领域,很多鞋厂对原有放码软件精度及特殊功能有了新的要求(共码、局部控制等),开始对开版软件有需求。初步有3D鞋样设计概念,国内曾经有一些企业率先尝试开发3D设计软件,后因资金缺乏,没有渠道和团队以失败告终,集体没有存活下来。

  排刀算料软件开始流行、数控皮革切割机成为新兴需求。由于订单呈爆炸式增长,鞋厂开始注重材料核算和成本控制,电脑快速、准确、标准化的排料算料使全码排料算料成为可能,有效缩短材料订购和裁断下料作业流程,节省时间,加速订单完成。当时数控皮革切割机是新事物,部分领先的制鞋企业从国外引进数控皮革切割机,希望在打样、样品制作、小批量生产采用这种先进设备、保持竞争优势。
 

  2007-2011,升华期

   市场需求:鞋企对原创设计、样品开发、高端制造领域的完整CAD/CAM系统需求加大。

  行业印象:制鞋业成本高涨,产业开始外迁,转型升级需求迫切,中国制鞋业第二次信息化革命受挫。

  标志事件:1、2008年中国新劳动法实施、国际金融风暴席卷全球。

  2、中国数控皮革切割机领域风起云涌:爱玛、瑞洲、意达、意利、爱科、拓荒牛、申明、大隆等品牌同台竞技,加快了中国制鞋业信息化的进程。

  3、国外CAD/CAM行业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市场,3D鞋样设计软件流行。

  4、2011欧债危机蔓延,鞋厂持币观望,延缓了CAD/CAM的普及。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关于2008-2011年中国制鞋行业运行状况,当时很多媒体、鞋业峰会、专家预测,一致认为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出口鞋企遇到压力和挑战,不少于6种:一是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外部需求收缩,对出口产品需求减少的压力。特别是作为中国出口大国的美国,受次贷危机影响,国内消费已经降到了最低点,对中国鞋品需求大量减少。2011欧债危机影响、大量订单萎缩,企业生存困难,无力继续投资升级,成本进一步提高。二是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已经达到了16%,2008年又升值7%,中国内地的中小出口鞋企利润非常薄,仅人民升值一项就可能使企业陷入亏损。三是环境成本加大的压力。四是新劳动法实施后,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五是受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生产成本增大的压力。六是出口退税等鼓励出口政策取消带来的相对收益减少的压力。当然,还包括从紧货币政策下,企业贷款难、融资难、融资成本上升等带来的压力。 

  内外交困,一方面,科技创新速度加快,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另一方面, “低成本业务体系”,导致市场竞争激烈度不断升高,企业的经营风险有增无减。很多优秀的企业面对外部需求减弱,创造效益越来越困难的局面下,能冷静地正视危机,迅速调整企业战略应对。

  这一时期,存活下来的企业,加大了对原创设计、样品开发、品质提高的投入,引发了3D鞋样设计软件流行。对2D开版软件则提出了很多特殊功能需求:褶皱,取翘,控制,操作便利性,增加IE模块,工艺表单,智能排版等。3D/2D鞋样设计软件导入,相比手工开发,直接给鞋厂带来好处:鞋样配色、配材的效果;方便异地沟通,远程沟通(不需要做出实板邮寄);减少重复制作样品的材料、人力、时间的浪费 。减少重复输入放码的误差及人力;修改方便,易于保存;管理规范,工艺标准。
虽然欧美发达国家受经济危机影响巨大,但是发展中国家逐渐富裕起来并且对商品的需求日益增多,看好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外CAD/CAM行业巨头意大利SHOEMASTER、英国DELCAM、葡萄牙MIMD、法国LECTRA、意大利ATOM、意大利ELITRON早已在中国进行了大量投资及本土化运作:成立合资公司、开设办事处、参加行业展会、举办鞋业生产基地巡回技术研讨会等活动,获得良好收获。

  同一时期,数控皮革切割机的应用,已经由初期的样品室打样需求,转变到了流水线生产车间量产需求,鞋厂普遍希望推行真正节省人工、材料、替代刀模、符合投资预算的数字化模式,替代传统生产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空间。在市场优胜劣汰中,国内一些后来居上的CAD/CAM企业,经过这五年的积累和成长,达到了甚至某些方面大有超过国际品牌技术水平的趋势。而原本具有优势的企业如经纬、奥科,仍停留于纸板切割机领域,将主力转战到纸箱包装、服装、手袋等行业,在制鞋行业发展停滞不前。

  【爱玛数控于2008年开始推广数控皮革切割机,当时众多鞋企都认同该产品能解决生产的五大难题:省时、省手工、省材料、省刀模、标准化。2011年推出亚洲第一台平板式双刀头数控皮革切割机,切割效率大大提高,节省3-6%的皮料。2011年底向世界鞋业联盟首次展示自动识别及避开瑕疵功能的智能化皮革排版系统。2012年在温州和上海全球首发手绘式数字化皮革识别技术,可手绘识别天然皮革瑕疵、灵活区分各种皮革部位的等级,快速在3-4分钟内完成一张60平方尺以内天然皮革的数字化定义及智能化排版】

 

  2012及以后,普及期

  现今制鞋CAD大多功能为智能化开版设计、多功能放码方式、优化排版排料;相对比以前的功能实现,已经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未来的设计和制造必将趋于全球化、社会化、集成化、信息化、智能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研发适合高端设计和制造需要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例如:材料数据库、设计系统、成本控制数据库、开发和量产数据库、LAC(移动通信系统)数据库及各种知识库、开发绿色产品设计和实施绿色制造的支撑软件,到2016年,基本上较大的品牌企业,可以将虚拟设计产品在移动通信平台(如苹果和安卓系统)上与任何一个消费者有效沟通,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绿色消费模式。

  制鞋CAD软件应用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简单化,具体功能实现上更具针对性;我国现在的CAD开发商大多是平面二维设计,未来三维设计普及也是趋势。

  数控排版与切割系统方面,排版将更加智能化,将繁重手工更大地解放出来,皮革利用、等级区分将更加科学合理,配色配双功能将更加优化、切割复杂程度、厚度、精准度将大大提高,帮助企业减省人工,节省成本。

  很多软件都很不错,相信在以后的发展中,软件还会有更大的拓展空间,随着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柔性制造、虚拟制造等智能发展模式将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领域,未来制鞋产业将进入智能时代。

  专家点评:中国鞋业CAD/CAM未来之路如何走

  回顾中国CAD/CAM发展二十年,不少企业曾经很红火,但像流星一样划过,如深圳大鸟、东莞高峰、上海鞋之博、广州迪奥软件、北京奥斯曼软件、广州玛盟克科技、浙江戈力远科技等。有些具有前瞻性的企业则越做越好,持续发展,如爱玛、瑞洲,他们有理念、有愿景、有目标和指标、爱学习、能持续投入研发,伴随着优秀客户成长。

  究竟中国鞋业CAD/CAM的未来之路如何走?在王国权看来,归根结底就是软件、硬件和服务的三项铁人赛终极较量。

  数字化在中国制鞋业推广二十多年,涉及到鞋楦、鞋面、3D、2D、成本核算、工艺流程、排版、切割、激光扫描、扣件、中底、大底,林林总总,全世界几乎没有一家能够真正做到软硬件都能提供,CAD/CAM供应商,如果只有软件无硬件就不是真正的“NO.1”,而只有硬件无软件则效能很难真正发挥。只有加强合作,强强联手,才能够为客户提供其所需要的数字化技术及解决方案。至于服务,正是因为有了数据整合,合作双方强大的优势互补,才能够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而CAD/CAM企业要获得可持续性发展,技术、人才、资金三不可缺。只有具备足够的资金投入和技术人才,一个企业的产品才能拥有高科技含量。而这种高科技含量,对于一个产品长期稳定地占领市场是必不可少的。

  技术是很标准的,要普及技术,要建立权威性,就要把技术做到领先。至少客人用了、学到了、觉得好。一个没有自身核心技术的企业,是无法在行业里觅得一席之地;同样,一个没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也是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领先企业。

  技术先行关键在人才,大力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选择。因为科技人才是企业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科技型企业应该未雨绸缪,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机制和模式。

  众所周知CAD/CAM企业研发投入,是以“巨额”数字计的,良性的资金周转、规范的融资渠道、合理的预算是企业持续研发投入的保障。
  
  选择CAD/CAM系统应警惕三大陷阱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浪中,部分企业选择了引进CAD/CAM技术来降低成本、节省各项费用,并已初见成效。

  但是,市场中数CAD/CAM品牌和供应商林林总总,为此,专家提醒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要警惕三大陷阱:

  陷阱一:便宜第一

  中国很多传统制造企业,都是从劳动密集型加工起家,习惯了微利经营模式,待其升级转型发展积累到一定阶段时,这种习惯和价值观仍保留了下来,对现今技术含量高、标准不好评估的设备或技术时,还是习惯于“谁家便宜就买谁家”的价值观念,结果得不偿失。举例说明:有些企业为了图便宜,购买了盗版鞋业应用软件,刚开始也能用,只是功能不是很齐全,但是等用到一定时候,会出现系统死机、黑屏、带来大量病毒等问题和困扰,最为可怕的是直接造成用户灾难性的后果——“数据消失”,原有资料全部没有或打不开了,原因可能是因图便宜、购买时没仔细考虑或根本没想到这些后果,既不调查供应商的行业背景历史,也不考证应用软件是否具有正版软件的资质和持续发展能力,导致几年来积累的一手技术资料“一瞬而光”,结果后悔莫及。

  陷阱二:盲目跟风

  很多企业在选择产品时,都会有这样的心理,认为别人能上先进的科技设备和软件,自家也能上。但是引进设备毕竟不像购买豪华车,可以去炫耀。企业必须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人才结构和层次、管理水平和特点,以及使用的实际需求。选择系统软件和设备时,并不意味着别家拥有的配置,就一定适合自家使用。

  陷阱三:欠缺评估

  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跟操作者有很大关系,跟客户使用诉求点也有一定关系,这些需求的不同,导致了使用效果就有很大差异。

  譬如,同是做女鞋,做简单和复杂的,做单鞋和做所需生产数量、效率、成本都不一样,这些都需要科学及精细的评估与测算。很多企业没有做事前详细的评估,感觉好就盲目引进,结果购买后发现适应不了,又不好退换,反过来又埋怨供应商。所以,购买前做好科学评估与测算至关重要。


 

 
 
[ 文章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主办:中国鞋业研发设计中心、国家鞋类检验中心、全国橡胶工业信息中心鞋业分中心、莆田市鞋业协会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