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浏览 | RSS订阅
 
会员登陆:     VIP功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行业资迅 » 正文

中国代工成本上涨 企业向外转移情况分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9-20   来源:cfrd   浏览次数:781
          代工工厂:市场成熟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只进行少量硬资产投资,通过输出管理、技术和品牌获取利润,自己则专注于产品研发、销售、服务与品牌推广的赚钱策略,这种策略在国内催生一批只专注制造、加工环节的“代工”企业。

    耐克:2009年3月关闭了位于中国的惟一一家鞋类生产工厂——太仓工厂,并遣散中国员工达到1400人。耐克近年来对外公布的数据,2001年,中国代工生产了40%的耐克鞋,排名世界第一,越南只占13%;但到了2010年,越南的份额升至37%,超过了中国的34%。

    凡客:依托互联网打造的自有服装品牌,全部采用代工模式,它的代工工厂主要位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2011年秋冬季开始,凡客在孟加拉工厂共下单13万件衬衫。孟加拉国制衣成本比中国低30%今年又追加衬衣10万单,此外还有5万单休闲裤。凡客说:这是顺应趋势,综合成本已经下降10%。凡客诚品第一生产中心助理总裁胡海琛介绍,凡客的海外代工版图从品类到工厂仍在扩张。

    阿迪达斯:2008年,阿迪达斯总裁海纳(Hainer)表示,因为目前中国员工的工资要求不断提高,生产成本增加,公司打算今后将减少在华生产比例;今年7月18日,据报道阿迪达斯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关闭在华的唯一一家自有工厂的消息;近日,直接为阿迪达斯苏州直属工厂服务的10家代工商已经收到了终止合作的通知;阿迪达斯近日宣布关闭其在华唯一一家直属工厂。

    国际鞋业巨头的依次离开,国内产业的外迁,在华的代工厂们如今都“伤不起”了,没了饭碗,几十万工人冰火两重天,让人喜来让人忧:喜的是终于有机会转型了,忧的是谁会选择转型,怎么转型,一个字:难!因为我们自身做的还远远不够。

    目前,国内的用工形式基本也都成了趋势:低成本高收益,不仅国际化的品牌转移,国内的生产商也开始考虑“移民”。尤其是国际化的品牌不能在生产硬件上严苛就只能选择于自己最有利的、最易调配的成本:用工成本。摩擦性失业,用工荒和没工作之间的矛盾滋生了用工供求关系的矛盾,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代工厂“受伤”是去了相对的优势,没了饭碗,不排除没有绝对的优势的可能。

    从耐克2009年的离开,在华鞋类代加工工厂的命运就理应得到重视,但是由于产业升级的概念还不够成熟,对于代工厂而言宽泛到无法着手、宏观到无法落实、理想到还没有条件实现,强力的依附力与习惯性的“加工”定位,磨掉了企业应有的睿智和犀利,“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的精神淡了,因为通货膨胀带来的经济泡沫引发的产业链效应使代工厂逐渐丧失掉了企业追求和发展潜质,一步步走在了被动发展的最前沿。

    对于代工厂商们而言,能与国际品牌合作并进行专门的服务是不可多得的依山傍水,但是那不是山也不是水,只是一棵树,夏天可以挡风遮雨避暑,但是冬天来临能挡得住凛冽的寒风和暴雪吗?唯有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困顿。这不是责难也不是质问,而是深深的遗憾和发自肺腑的呐喊:如今还在路上的代工厂门是否应该考虑自己的出路了?

    不能不说古老的大树给了无数人生的渴望与憧憬,但当这些美好的愿景逐渐成为一种“奴性”的依赖,在新一轮的经济转型大潮之下,不能排除作茧自缚的可能。

 
 
[ 文章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主办:中国鞋业研发设计中心、国家鞋类检验中心、全国橡胶工业信息中心鞋业分中心、莆田市鞋业协会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