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浏览 | RSS订阅
 
会员登陆:     VIP功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行业资迅 » 正文

理论无法满足实践需要 人才缺乏制约零售业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6-03   浏览次数:803
轻商,在中国经济史上绵远不断,有着古老的传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流通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自然相对滞后。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国从“轻流通”到“重流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服务”,仍然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理论滞后无法满足实践需要

  21世纪,流通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顺利运行,提升经济总量、提高经济效率、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致使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流通理论研究逐步进入低谷状态。直到目前,流通研究方向分散,研究力量薄弱,研究缺乏系统性。

  在去年年底中国商报社和中国商界杂志社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商业创新大会”上,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张志刚就指出,“在流通业加快发展当中,确实有一个苍白的理论研究在支撑。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在讨论流通业的核心到底在哪?到底是商流、物流还是人流?认识上的不统一,也反映出我们理论上的苍白。”

  张志刚说,马克思提出剩余价值的理论,那是他的创造。但劳动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只强调了制造环节创造价值,他认为流通环节只是在加工当中有一些些小的附加值。事实上,现在美国80%左右是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其他发达国家也差不多。

  怎么看待劳动价值理论?现在看来不仅仅是在制造环节,而且在流通环节,在服务领域也产生了大量的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上是劳动创造价值,体力劳动也创造,脑力劳动也创造,各种生产要素也起着极大的作用,包括资本的投入。

  现在西方经济学的一些传统理论,已经不能解释当前世界和中国发生的现象。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也要加快中国化的进程。张志刚建议,“我们流通业也期待着加强理论研究。如果没有理论的突破,认识上的统一,仍将是混乱的。”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荆林波也认为,在实践中,流通业已经成为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遇到的很多问题急需流通理论进行研究,对流通理论有着迫切需求。可是,现有贫乏的流通理论不足以解释流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

  当前,快速发展的流通实践与相对滞后的流通理论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我国流通业进一步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障碍。因此,荆林波也建议今后在政策上加强对流通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通过理论的创新引导我国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

  人才缺乏制约零售业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原本培养出的流通经济人才原本就有限,但最后真正从事该行业的则更是凤毛麟角。

  武汉应该算是全国的一个高等教育重镇,坐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但时至今日,居然没有一个专门从事流通经济研究的机构。记者曾多次去武汉采访当地商业问题,也很难找到一个专业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

  武汉尚且如此,放诸全国问题可能会更严重。

  这种状况传导至流通企业,则更是惊心。全国这么多所谓的“商学院”,每年毕业生倒是不少,但真正到流通企业工作的不多;即便是有少部分到流通企业的工作的,也不一定都是专业对口的;而专业对口的,最后能留下来的则更是没几个。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研究所所长任兴洲早就表示,高端人才缺乏正是零售业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据调查显示,包括零售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用人需求占整个社会劳动力市场的八成以上。但零售业长期面临从业人员整体学历低、素质不高的困境,其中大专以上文凭的人员仅占3%,中高层管理人才更是严重缺乏,由此导致了高薪挖角在业内司空见惯,人员流动比例高达20%。

  所以企业要想发展,人才只有自己想办法了。要么同行挖人,可以解决一部分高端人才匮乏问题,但总体来看付出的经济、管理成本更大;要么企业自主培养中高端人才,短期看来成本比较高。

  所以,有业内人士建议,扩大“人才基地”建设,效仿日本零售企业直接到大学中选“青苗”,与定点大学建立合作机制培养人才。同时,将企业的培训理念向大学课堂进行渗透,从而保障对口大学的学生一出校门就拥有一定的专业实战知识。当人才基数达到一个数量级后,企业就有了血液更新的余地,员工间也有了相互竞争的良好氛围。或者建立“零售教练”机制“师父带徒弟”的模式,可以将实战的精髓迅速传播。所有的领导都应从“教练”做起,自己带出的徒弟越多,自己升迁的机会就越大。在企业内部也应该树立“育人光荣”的氛围,防止老员工不愿意将自己的本领教给新入职的员工。

  力推零售人才长期培养制度

  当然,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流通人才缺乏、流通理论研究滞后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是转变“轻商”的理念,然后再系统考量。

  荆林波认为,流通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学界尤其是流通理论界一直致力创建的一门应用经济学,应该得到大发展。然而,流通经济学并未能向其他学科一样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进入一个繁荣时期,反而日益走向边缘化。

  1998年教育部进行学科调整,将流通经济学划为应用经济学下的三级学科,流通经济学学科在很多高校被砍掉或者转成其他学科。尽管最近调整学科目录,将恢复贸易经济专业,但是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全国大部分高校砍掉了流通经济学专业,如今,保留流通经济学专业(贸易经济)的只有16家,流通经济学的博士点只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几个单位。

  流通学科的发展滞后致使流通业人才匮乏,成为制约流通业发展升级的重要瓶颈因素。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时代,流通经济学却被社会遗忘是当前扩大内需政策背景下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客观上,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为流通业发展和流通理论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建议在国家层面上重视并加强流通学科建设,借这次学科调整之际恢复贸易经济学二级学科的地位;鼓励高校恢复流通经济学的学科设置;支持高校和研究机构增加设立流通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培养点。

  同时,加大流通经济学研究的科研投入和期刊杂志增设,提高流通经济学学科在经济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向流通企业提供高层次的流通人才,为流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同时,加强流通理论研究,为流通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决策支撑,促进流通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 文章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主办:中国鞋业研发设计中心、国家鞋类检验中心、全国橡胶工业信息中心鞋业分中心、莆田市鞋业协会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