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浏览 | RSS订阅
 
会员登陆:     VIP功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行业资迅 » 正文

珠三角鞋等制造业的“荒”与不“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2-21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广州日报   浏览次数:688
       广州、东莞、成都三地看招工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这春天里。”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以一首真诚朴实的《春天里》在2011年春晚给全国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用歌声,唱出了他们内心的矛盾与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从民工潮、民工慌到民工荒,是中国时代发展的烙印。今天,他们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群体,而与我们的生活、与中国经济的前进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2月12日,农历大年初十,成都金堂县竹篙镇京华村,有100多人规模的天亚鞋厂已经开足马力,不停地运转。这个厂子是从东莞打工回乡的孙成志创办的,他1991年高中毕业后去东莞打工,今年春节和朋友合伙开办这家工厂。 “这些工人很多都是从广东那边回来的,过完年就在本地就近上班了。我们是东莞总厂的一个分厂,就是为了就近吸引劳动力。”孙成志穿着羽绒服,一身的朴素而脸露自信。

事实上,这样的厂子如今在中西部地区已经越来越多了,他们利用先天的优势轻易地抢走了不少劳动力,让沿海城市的“民工荒”愈演愈烈。“在自己家附近打工,即使每个月比起在沿海城市少赚个三五百元钱,也是划算的啊!不用担心和孩子分开,不用担心老人突然有病无人照看,吃住都在自己家里,心理上就很实在!” 孙成志一句道破了他们在家乡创业的优势。家乡经济的不断增长和政策的逐步完善,产生的一种稳定感和幸福感,同大城市不变的漂泊感和不稳定感之间的矛盾,让“孙成志”们有了新的选择。        

广州海珠区康乐村,这里是传统的劳动力市场。与往年不同,前来招工的人一个个明显感觉到了压力。“往年一过初十,工人们就挤破头地赶过来找工作,今年这是咋了?我在这里等了三天,也没有招到一个合适的工人!”来自河南的王立刚站在沥沥的细雨中,显得十分无奈。他上个世纪80年代来广州打工,后来自己开了一家小型制衣厂,前几年招工是从来不愁的。然而,这两年,工资年年涨,工人却越来越难招了。“民工荒?我看民工一点也不慌,是老板慌了。”老王说,“今年如果形势不好的话,明年也把厂子搬回老家去!”

而在东莞市大岭山镇某厂食堂里。20岁的湖南妹子刘芸香趴在条桌上,一条条认真阅读劳动待遇条款后,满意地点头签名。据她介绍:“与去年相比,我们基本工资增加了,节后一周共招到200多名工人。”这是一家3000多名工人的大厂,节后员工 “返岗率”达九成以上。

位于长安镇的某鞋企每天都招进一百多名工人,很快即可开工。目前,这里的普工月收入2100元,至3月1日基本工资上调后员工月收入可望达2300元。“应对‘民工荒’、面对‘ 招工难’,一个企业积累的品牌、品质和稳定性可以发挥关键作用。其实,这也是优胜劣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小型的企业慢慢地转移到内地,寻找更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在让农民工不再四处奔波的同时,也为内地的经济建设做贡献。而我们这些大型企业,增加技术含量,多用技术工人,一定会更加强大!”鞋企负责人张金发先生这样总结。

 
 
[ 文章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主办:中国鞋业研发设计中心、国家鞋类检验中心、全国橡胶工业信息中心鞋业分中心、莆田市鞋业协会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2008-2014